據《東方早報》報道,怎樣使上海小囡說起上海話來?這在上海已經成為一個嚴峻的問題。
著名滬語專家、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錢乃榮編寫了一本小學滬語教材——《小學生學說上海話》,預計今年8月初出版。今年9月初的新學期,這一本市首部小學滬語教材就有望進入校園,讓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說正宗上海話。早報記者和錢乃榮教授進行了對話,請他講述了首部小學滬語教材出爐的全過程。
語言斷層就會面臨消亡
記者:您為什么想到編寫 《小學生學說上海話》教材?
錢乃榮:前不久上海社科院發布《2012年上海市中小學生成長情況最新調查報告》,報告顯示,即使是上海本地出生的中小學生,也只有60%左右基本會說上海話;他們在家庭日常生活中,平時習慣說上海話的只占一半。
這個報告的數據顯示了這樣一個現實:上海方言在上海已經到了十分危險的時候,其前途非常令人擔憂!如果不設法采取一些科學保護和拯救方言的措施,按照國際上語言衰亡的慣例,這種態勢再延伸下去,上海話衰亡的時間不會很久。
語言固有的特點就是這樣,大家不用了,這個語言就要消亡,一旦消亡,語言也最像生物體,是不可能起死回生的。代代相傳是語言的本質特征,不管你成年人上海話說得再好再有勁,只要從孩子那兒開始斷層,就會面臨消亡。
如果上海人的家庭里習慣通用的語言不是上海話的比例再升高,不會說上海話的年輕人組合的家庭的下一代,就不會再傳承上海話了。上海話的消失絕不是危言聳聽。
幼兒園和小學學生是最容易自然說好上海話的時候卻不會說了,所以傳承上海話一定要從幼兒園、中小學做起。讓上海小囡說起上海話,應該仍然像以前那樣,讓學生在非上課的時間里通用方言,這是使孩子說起上海話來的最重要的一步。
7歲以前講方言不需要教
記者:學語言有年齡段的講究么?
錢乃榮:當然有,有科學研究發現,7歲以前講方言不需要教,只要跟著父母或周邊的環境就可以自然習得,也就是說,一個孩子學語言的最佳年齡段是在7歲前,在7歲前即使是一個外來人口的子女,在上海話的環境里,不要一個月,就可以把上海話說得很好。
在11歲以前,如果身邊的環境都是同一種方言,只要兩周到一個月的時間,孩子也可以很快學會,在上世紀50年代,很多從蘇北、寧波跟著父母到上海的移民,他們有自己的方言,到了學校后,很快就學會了上海話。
過了11歲,再要學上海話就比較難了。現在大部分的孩子11歲以后在中小學里只說普通話,如此的語言環境已經持續了20年,無怪乎現今中小學生不會說上海話了。這是造成上海話衰落下去的最主要原因。
記者:我國三大方言北京話、廣州話、上海話中,目前好像上海話的發展最為式微,原因何在?
錢乃榮:世界上國際性大都市的語言,都會吸收各種語言、方言中的精華詞語,上海話主要從英語中吸收了大量詞語,也從來到上海的移民中吸取有特色的詞語,如蘇州話的“標致、淴浴、吃傢生、啥叫啥、跌跟跺、一只頂”,寧波話的“阿拉、高頭、窗門、碗盞”,杭州話的“木老老、扒兒手”,蘇北話的“小把戲、乖乖弄底冬”等。 上海人在開放社會和自由生活中活躍的思維和海派的奇思遐想,使上海話中產生了大量有海派風味的熟語,如“牽頭皮、收骨頭、出風頭、戳壁腳、淘漿糊、敲木魚、軋苗頭、搭訕頭、避風頭、調槍花、隑牌頭、軟腳蟹”等等,表現生活具有極大的概括力。
上海自20世紀初起就是全國金融、經濟和文化的龍頭,上海方言也自然地成為江南和全國語言發展的龍頭。然而,我們現在看到的事實是,70后、80后前期的上海人,普通話和上海話都說得很好。從85后以下的年輕人,越來越多人開始不會說上海話,當今小學生比中學生不會說上海話的人比例更高。而就是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,在關掉了許多說上海話的電臺和電視節目的同時,有很多幼兒園、中小學在下課時候不說上海話了。
家長要主動與孩子說滬語
記者:借鑒國際化大都市的例子,上海話如何才能得到更好地傳承?
錢乃榮:在國際化大都市巴黎,有80多種全世界各地的方言被保護著,巴黎把方言和語言歸為一類,其中我們的吳語也是80多種被保護的語言中的一種。
其實,只要讓孩子像上世紀70年代的孩子那樣,帶著母語進入學校,在下課時間中自由說方言,上課說普通話,普通話和上海話都會說得很流利的,新上海人的子女也能跟著自然學會上海話。
針對學生不會說上海話的現狀,今年來,已有一些學校對學生開了一些上海話的課,著手進行輔導,還開展上海話童謠等比賽活動,加快學生掌握上海話。傳承上海話,家長也應該充分重視,會講上海話的家長在家里要堅持主動與孩子說上海話,使孩子開口學說上海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