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清明假期,走訪了幾家即將倒閉的私企小作坊。之所以叫其為私企,是應為他們曾經輝煌過,之所以叫他們小作坊,是因為現在鉛華褪盡只剩下破舊的機器沉埋其中。
我的走訪對象是一家紙箱廠,據說這是一家曾經占地數十畝的大型紙箱廠。上世紀九十年代,老板開辦三級紙箱廠,年賺百萬之巨,九十年代百萬的含金量與現在自是不可同日而語,小編記得那時候家里一套七十多平的房改房才3,4萬塊錢。因此,這家廠當年的盛況用日進斗金來形容并不為過。
走進工廠,整個工廠的衰敗還是令我大感吃驚。如今的工廠只剩下老板和老板娘兩名員工,兩人身體僵硬地從事著紙箱印刷工作,將一疊瓦楞紙板搬到進紙板上,再將印刷完的紙板搬到一邊。老板說做一個紙箱的利潤在兩分錢,還是不出殘次品的情況下,但現在僅僅幾百平米的廠房租金就高達一個月五千多。
跟隨老板回到辦公室,老板點燃了一支香煙,開始講述他的故事。當年正值國企下崗熱潮,他被迫下海,沒想到誤打誤撞進了紙箱行業,幾年內莫名其妙成就了一番事業。之后老板大量招人,貸款上機器,希望賺更多的錢。
后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了,由于這一行業門檻不高,無數的小作坊起來了,紙箱單價山河日下。老板雖然意識到了工廠需要進行全面升級,但受到客戶配置、地域限制等諸多因素的限制,工廠沒有任何起色。
隨后幾年工廠機器越停越多,廠房也越換越小。有一段老板為延續資金鏈,欠了高利貸,不得不變賣機器和家產。直到今年,高利貸算是還完了,但老板已經一貧如洗。
看著在廠房里獨自干活的老板娘佝僂的背影,內心莫名地酸楚。昔日穿金戴銀,名車貂裘的風光已成過眼云煙,如今卻是塵灰滿臉、雙手黝黑,淪落得乞丐不如。此情此景,讓人不由得發出人生如夢,世事無常的喟嘆。
老板的遭遇可謂中國無數私企的縮影,一群老板稀里糊涂地攢下了億萬身家,卻在中國制造業退潮的時候輸光了全部籌碼。他們醉心實業,一心做大做強,卻不懂得“與時俱進”,沒看清中國財富大挪移的道道。直到“新常態”出現,他們才看清這個大棋局,然而一切宣告Game over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