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美國的網絡印刷巨頭,很多人會想到Cimpress(Vistaprint),但實際上,美國還有一家企業名氣也很大,那就是Shutterfly。
Shutterfly上次被國內媒體普遍報道,還是在drupa2016展會期間。在那一次的報道中,Shutterfly一口氣購買了25臺惠普首次在展會中亮相的HP Indigo 12000生產型數字印刷機。
而令人震驚的是,不想很多廠商只是完成“期貨”交易,裝機遙遙無期。這25臺全新的HP Indigo 12000生產型數字印刷機都已經在2016年的夏天全部裝機完成。
作為對比,Cimpress也只是購買了20臺的HP Indigo 12000生產型數字印刷機。
Shutterfly也是一家網絡印刷巨頭,與Cimpress的區別在于,Shutterfly更側重于C端的客戶,而Cimpress更聚焦于小B端的客戶,但是近年來,隨著Shutterfly進入商業印刷市場,而Cimpress開發出更多個性化定制類產品,兩者的界限正在變得模糊,甚至互相競爭。
與Cimpress一樣,Shutterfly也是相當低調的一家公司。不久前,有一家美國媒體終于有機會走進Shutterfly的工廠,了解更多關于Shutterfly工廠的秘密。
參觀Shutterfly的工廠是一段非常有意思的經歷。
Shutterfly在美國明尼蘇達、亞利桑那和南卡羅萊那州,設有三個生產基地。在這三個生產基地中,每天的訂單生產量數以萬計。
據Shutterfly高級副主席兼首席運營官德維恩·布萊克介紹,Shutterfly成功的關鍵在于,他們既是一個優秀的創新者,又一個卓越的跟隨者,Shutterfly知道如何去平衡這兩者之間的關系,并專注于單一的業務生產。
布萊克表示,10年前,在他剛剛加入Shutterfly公司時,Shutterfly只是美國第三大個性化相片的定制企業,前兩者分別是喀嚓魚和Kodak Gallery。
如今,喀嚓魚已經在2015年被惠普出售給District Photo,而Kodak Gallery也已經在2012年被Shutterfly收入囊中。Shutterfly的地位已經無可動搖。
在Shutterfly位于明尼蘇達沙科皮(Shakopee)的生產基地中,其生產車間面積近2.5萬平方米。在生產旺季,Shutterfly每天處理的訂單量可達幾十萬份,而且其準確率也接近了100%。這得益于他們引以自豪的生產流程。該生產流程可以與三個生產基地,以及認證過的合作伙伴相對接,并能驅動多達200多臺來自惠普、施樂、佳能、愛普生、柯尼卡美能達的四色印刷設備。
盡管購置了大量的印刷設備,Shutterfly的大部分生產業務也與印刷直接相關。但布萊克強調,Shutterfly并不是一家印刷廠。“我們確實生產了很多印刷品。但我們是一家科技公司,我們有很好的創業文化。無論你問這里的任何員工,他們都會告訴你,我們從事的是與回憶有關的業務。我們生產那些供人們珍藏的圖書和禮物。”
Shutterfly一共擁有約2300名員工,其中有1400人負責運營事務。但在旺季時,臨時員工的數量幾乎是編制員工的兩倍。這意味,在旺季時,Shutterfly僅臨時工就有近5000人之多(看來,印刷自動化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)。
移動是Shutterfly另一個值得說明的故事。功能強大的智能手機上的相機可以讓消費者獲取更多的照片。
目前,在Shutterfly的照片書產品中,有超過50%的照片來自手機。更有意思的是,Shutterfly約有30%的訂單完全通過移動端產生。
現在,Shutterfly已經實現了其PC端和移動端平臺的交互。而在過去,這兩個平臺是完全獨立的。
事實上,移動端的興起讓人們更愿意將照片沖印出來了。
在Shutterfly的工廠中,有兩臺生產型噴墨印刷設備——惠普PageWide T410s 和Océ ColorStreams已經投入使用,另外有兩臺噴墨印刷設備正在進行測試(小編懷疑是蘭達的設備)。這些噴墨印刷設備目前主要應用在商業印刷領域。
對于生產型噴墨印刷的未來,布萊克表示:如果有一天,有設備可以帶來2倍質量的提升,但成本消耗只有現在的1.5倍,他們會毫無猶豫放棄現有的設備,而采用新設備。看起來,他們對于生產型噴墨印刷在商業印刷,乃至個性化印刷領域的應用,充滿了信心。
參觀完Shutterfly,讓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。都知道Shutterfly和Vistaprint一樣,都是在美國齊名的網絡印刷巨頭。但是,他們都擁有自己的后端加工工廠,而且產能不小。
這些企業的共同特征是,都不認為自己是一家印刷企業,而是一個營銷或者服務型的企業。但實際上,他們的主要收入還是來自印刷生產。
印刷電商解決的問題,實際上不只是從網絡上獲取新的客戶,而是如果借助互聯網工具,提升后端生產效率和組織結構。
所以,印刷企業們,不必糾結于自己是工廠,還是平臺。也不必糾結于印刷電商是不是要取代現有的印刷企業。利用數字化、自動化和智能化的生產工具,實現效率最大的提升,才是未來努力的方向。